修身养生论坛【图片】【视频】交流
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登录

找回我的密码


最新主题
» 中医药膳 心脏病三款食疗偏方
汉代的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换算,学中医不可不知 Icon_minitime周六 十一月 11, 2017 9:04 am 由 一鱼

» 心脏病食疗方法
汉代的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换算,学中医不可不知 Icon_minitime周六 十一月 11, 2017 9:01 am 由 一鱼

» 大家站桩练功身上会长期发臭吗?
汉代的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换算,学中医不可不知 Icon_minitime周日 七月 16, 2017 7:00 pm 由 一鱼

» 心火旺?中医教你如何降心火
汉代的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换算,学中医不可不知 Icon_minitime周日 六月 11, 2017 3:08 pm 由 一鱼

» 【答疑】容易发脾气,有办法改善吗?
汉代的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换算,学中医不可不知 Icon_minitime周二 九月 06, 2016 7:46 pm 由 一鱼

» 中医的三魂七魄
汉代的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换算,学中医不可不知 Icon_minitime周日 八月 07, 2016 7:23 pm 由 一鱼

» 中医里的津化气和武术中的炼精化气是一回事吗?
汉代的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换算,学中医不可不知 Icon_minitime周日 八月 07, 2016 4:52 pm 由 一鱼

» 苹果配上一物,每天一碗补水​祛斑​!太神奇了!
汉代的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换算,学中医不可不知 Icon_minitime周二 七月 19, 2016 12:13 pm 由 一鱼

» 不生气就不生病,中医有8句忠告
汉代的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换算,学中医不可不知 Icon_minitime周四 七月 14, 2016 12:46 pm 由 一鱼

» 天天拍打这一处,竟能拍掉身上百种毛病,太厉害了!
汉代的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换算,学中医不可不知 Icon_minitime周三 七月 06, 2016 12:30 pm 由 一鱼

» 吃什么鱼能减肥 五类减肥美食
汉代的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换算,学中医不可不知 Icon_minitime周日 五月 22, 2016 9:58 am 由 一鱼

» 针灸的不传之秘:记住这4点学起来容易多了!
汉代的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换算,学中医不可不知 Icon_minitime周日 五月 15, 2016 10:06 am 由 一鱼

» 跑后放松专业版-静态拉伸
汉代的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换算,学中医不可不知 Icon_minitime周日 五月 15, 2016 9:53 am 由 一鱼

» 孩子脸越长越丑,只因一个坏习惯!很多爸妈却还不知道
汉代的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换算,学中医不可不知 Icon_minitime周日 五月 01, 2016 7:09 pm 由 一鱼

» 汉代的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换算,学中医不可不知
汉代的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换算,学中医不可不知 Icon_minitime周日 四月 03, 2016 6:15 pm 由 一鱼



搜索
 
 

结果按:
 


Rechercher 高级搜索


本月最活跃发帖人
No user


友情网站


中医测体质

三维平面代做
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



汉代的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换算,学中医不可不知

向下

汉代的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换算,学中医不可不知 Empty 汉代的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换算,学中医不可不知

帖子 由 一鱼 周日 四月 03, 2016 6:15 pm

汉代的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换算,学中医不可不知


作者:郝万山

要用好《伤寒论》中的方剂还要注意它的药物用量问题,论中用的是汉代的度量衡,和我们现代的不同,所以我们要考证汉代的度量衡。




大家有功夫去天安门广场的东侧历史博物馆看,历史博物馆有许多汉代的铜合,汉代的铜升,汉代的铜斗,甚至还有一个大斛。合、升、斗、斛,这都是汉代的容量,你看那个合小到什么程度呀,小到没法让手拿,所以它有一个长长的把,我第一次去看的时候,我只是以为那是汉代的一个勺,后来才发现它旁边写着,这是汉代的合,因为它太小了,20 毫升是多么少呀,它没法拿,所以它要有一个长长的把,像我们今天的小勺一样。汉代的升,就是这么小,也就是盛200 毫升,等我以后会专门讲一次汉代的度量衡和中国古方的剂量换算的问题。




汉代度量衡与当今的关系:

1斤=16两=248克=24铢

1斤=液体250毫升

1分=0.37克

1两=15.625克

1升=液体200毫升

1合(音ge)=20毫升

1圭=0.5克

1龠(yue)=10毫升

1撮=2克

1方寸匕=金石类2.74克

1方寸匕=药末约2克

1方寸匕=草木类药末约1克

半方寸匕=一刀圭=一钱匕=1.5克

一钱匕=1.5-1.8克

一铢=0.65克一铢=100个黍米的重量

一分=3.9-4.2克

梧桐子大=黄豆大

蜀椒一升=50克

葶力子一升=60克

吴茱萸一升=50克

五味子一升=50克

半夏一升=130克

虻虫一升=16克

附子大者1枚=20-30克

附子中者1 枚=15克

乌头1枚小者=3克

乌头1枚大者=5-6克

杏仁大者10枚=4克

栀子10枚平均=15克

瓜蒌大小平均1枚=46克

枳实1 枚约=14.4克

石膏鸡蛋大1枚约=40克

厚朴1尺约=30克

竹叶一握约=12克



临床上典型的太阳伤寒表实证还是存在的,你要遇到这种证候,就用麻黄汤,没有问题。至于用量问题,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情况,根据这个人的具体体质,但是我们应当把握一个要点,麻黄,《伤寒论》原文说是三两,桂枝是二两,甘草是一两,杏仁是70 粒,麻黄、桂枝、甘草的剂量比例是3:2:1,大体把握这样一个比例就行了。当然我们在临床用的时候,常常麻桂的量相等,但是麻黄和甘草的量你不能倒过来,你如果把麻黄、桂枝、甘草的剂量比例改成1:2:3,那就发不了汗,只是注意这么一个问题.杏仁70 粒去皮尖是多重,我们在药房,选上100粒杏仁,去掉皮尖,称重,实际上就是选200 个中等大小的杏仁半粒,一个杏仁不是两瓣吗,选200 个中等大小的杏仁半粒,一称是40 克,那也就是说10 个杏仁是4 克,70 个杏仁是四七28 克。



不要忘了张仲景开的这个量是几次治疗量,上四味,以水九升,先煮麻黄,减二升,那个时候他老师用新采的麻黄,它的辛温燥烈的之性比较强烈,所以要先煮,去上沫,减少它辛温燥烈的副作用,因为辛温燥烈太盛的话,它容易动阳气,吃完了心率容易快,容易心慌心跳,减二升,去上沫,内诸药。把其他的药再放进去,煮取二升半,你看你二升半怎么吃,温服八合,一次只吃八合,汉代的一合等于20 毫升,汉代的一升等于200 毫升,一次吃八合的话就是160 毫升,和我们今天喝药的量是差不多的。



我们刚才提到了“麻黄升麻汤”,这个原文,我们下去自己看一看,这个证候呢,看看原文解释就可以了,但这个证候在临床上很少见,这个方子应用的报道也很少。麻黄升麻汤在治法上,它有“发越郁阳,清上温下”的作用,所以它是“偏于散”的;在药物组成上,我们要注意,他这里用了“分”作衡重单位,麻黄二两半,去节,升麻一两一分,当归一两一分,知母十八铢,这个“分”在汉代,作为计量单位的话,没有,所以张仲景写书绝对不会在他的方中用“分”来作为衡重单位的。

在晋朝以后,在铢和两之间,加了一个“分”,怎么加的呢?是6 铢等于1 分,4 分等于1 两,24 铢等于1 两,是这么加的。我们以前曾经提到过,根据班固《汉书律历制》的记载,也根据出土文物的实际考察,汉代的1 斤等于250 克,斤和两之间是16 进制,1 两等于15.625 克,铢和两之间是24进制,那就是1铢等于0.65克,铢和分之间是6 进制,6铢为1分,因此1分等于3.9克。所以我们看《伤寒论》和《金匮要略》以“分”作为剂量的时候,千万不要把它当成是宋朝以后那个斤、两、钱、分、厘的那个分,这两个概念不是一回事,我们看到唐代以前的著作中,以“分”来作为衡重单位的计量的时候,千万不要和宋代以后的那个斤、两、钱、分、厘的那个分相混淆,因为我已经遇到这个事情了,有一个信息中心,它统计古代用药药量的规律,就把唐代以前书中的这个“分”,当作后世的那个钱、分、厘的“分”来统计,结果说怎么古人用药的药量怪怪的?不适合实际应用。我一看原因,是他把两个分给混淆了。所以这里的分等于3.9克,这个我在这里特殊的提一下,显而易见,仲景是不会把“分”作为衡重单位的,在《金匮要略》里,有不少方子出现了以“分”作为衡重单位,那显然是经过晋朝以后的人给改的。
一鱼
一鱼

帖子数 : 153
注册日期 : 14-07-15

返回页首 向下

返回页首


 
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:
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